《人民电影的创始——延安电影团回顾展》在传媒博物馆开幕
10月16日,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、传媒博物馆承办的《人民电影的创始——延安电影团回顾展》正式开幕。展览聚焦延安电影团的创建历程与历史贡献,深入挖掘红色影像的媒介价值与文化内涵。
10月16日,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、传媒博物馆承办的《人民电影的创始——延安电影团回顾展》正式开幕。展览聚焦延安电影团的创建历程与历史贡献,深入挖掘红色影像的媒介价值与文化内涵。
答:这是一场穿越烽火的深情回望,当你带着电影里的沉重记忆来到这里,会发现《延安保育院》正诉说着往昔:战火中,它是一座温暖的庇护所,是无数脆弱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。
1942 年的延安,黄土高原的风带着尘土掠过沟壑,窑洞里的油灯虽不耀眼,却照亮了一群人直面困境的决心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,毛主席曾走进一部纪录片的镜头,用毛笔写下八个字,这八个字后来成为刻进中国人精神里的信念 ——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。这部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与世长辞。他生前留下的活动影像,受时代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,一直很少。谁能想象到,在抗日战争进行中的1942年,毛主席在延安根据地曾经“拍过电影”呢。
国共之间的合作其实并未带来太多表面的和谐,尤其在抗日的严酷背景下。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!抗战开始,确实,国共并肩应敌,但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合作只是权宜之计,哪个阵营的高层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。真遇到角色互换,就没法那么坦然了,张伯伦和蒋的算盘可能说翻就翻
昨天(15日),中国电影博物馆“我们的胜利—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”开幕。该展览全景式回顾了中国电影人用镜头记录抗战影像,用电影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抗击日寇的伟大历程。
八十年代初期,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看过一部战争年代的电影,片名记不住了,但记了个大概内容,现在网络发达了,很想找出来再看看,但由于不知道名字,找了很多相似的电影,却始终没有找到.每每想起意犹未尽,如鲠在喉,成了点小心病。
最近,电影《哪吒2》票房一路飙升,成功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列,我们无不惊叹国漫的崛起。但若将时光倒流80年,这部作品同样让举国沸腾——延安时期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歌剧《白毛女》。两者看似相隔半个多世纪,却共享着“时代经典”的DNA:用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,成为一代
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,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集美校友总会的重要回信精神,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,激发侨心向党、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,中国侨联委托人民日报海外网拍摄制作了四集纪录片《陈嘉庚》。该片由中国侨联出品,集友银行联合出品,厦门国际银行
《航拍延安》纪录片就要完工了。《航拍延安》是《航拍陕西》系列纪录片的第4部,时长50分钟左右。之所以有这么长,是因为希望为观众呈现一个比较系统的延安城市航拍纪录片。为了这部片子,在过去的几年,把延安的13个区县每个都至少跑了三遍以上。
11月22日,备受期待的电影《刮大风》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了全国公映新闻发布会。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